由中建一局承建的世界最大“中國屏”廠房——京東方武漢10.5代線液晶顯示器件項目主廠房預計10月封頂。據悉,這個全球最高世代線、最大尺寸、最大工藝難度的“中國屏”項目投產后,將生產出用于加工65英寸和75英寸等大尺寸“中國屏”的玻璃基板。
10月11日,“建證40年·中國建筑奇跡之旅”中建開放日大型主題傳播行動走進中建一局武漢10.5代線液晶顯示器件項目,探秘這座世界最大“中國屏”廠房的智慧建造,見證中建一局以35座“中國屏”和“中國芯”廠房托起“中國建造”和“中國制造”兩個品牌。
體驗“中國屏”廠房的“中國品質”
生產“中國屏”的車間對生產環境有嚴格的參數要求,潔凈標準要達到100級-10級,即要求潔凈區域內每立方米微塵不能超過100顆,比ICU病房的標準高10倍-100倍。
中建一局項目通過格構梁施工來實現廠房的潔凈要求。以格構梁空洞循環過濾空氣,建立正壓環境,避免外部空氣污染,確保恒溫恒濕,建立無塵環境。
為避免輕微震動毀壞生產狀態下纖弱的顯示屏,格構梁混凝土平整度標準必須達到2毫米/2米,即任意2米范圍內隨意測量,其高差均小于2毫米。
中建一局項目經理華東旗說,主廠房建筑格構梁表面積近18萬平米,相當于2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為達到建造精度要求,項目創新采用‘五步控制法’進行平整度控制。首先,要校核儀器水準儀、全站儀,確保儀器的精準,為后期平整度測量做準備。其次,采用懸掛鋼尺,確定樓層的高度,將整個樓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再次,對梁底模板的高度、模板安裝完成后的標高、鋼筋綁扎后梁底標高等各環節進行復測,確保每一個環節樓面均處于同一高度。待格構梁澆筑完成后,在2000平米范圍內,4名工人再用工具對格構梁進行人工整平,同時安排2名測量員實測實量,利用4臺專業磨光機打磨,最終達到任意2米范圍內高差小于2毫米的平整度。
體驗“中國屏”廠房的“中國效率”
半導體產業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每半年就會升級一代,中建一局建設者必須以快速完成電子廠房的建設。
由中建一局承建的主廠房建筑面積46.58萬平米,是世界最大混凝土框架單體廠房,使用2萬余噸鋼材,相當于3個埃菲爾鐵塔。
面對如此大體量廠房,如何在高質量的前提下確保建設速度,考驗著中建一局武漢10.5代線液晶顯示器件項目的施工組織能力。“資源保障和物料準備是廠房建設的第一生命線。憑借15年來在超級廠房領域的摸索,我們創造出確保速度的工程建設模式,能夠迅速適應繁多的物料統合和資源分配,實現一個月內迅速統籌人員、機器、原料、方法和環境。”中建一局武漢10.5代線液晶顯示器件項目經理華東旗說。
中建一局武漢10.5代線液晶顯示器件項目團隊從武漢、北京、廊坊、合肥同時集結資源,規劃出8條、寬12米的道路,安排16名安全員作為“交通協管員”,調配整個廠區的車輛進出和停靠。高峰期每天疏導1300輛運料車進出。
6個月中,中建一局項目經歷了39個35℃以上的高溫天氣、50個雨天。除去極端天氣影響,在4個月的有效工期內,中建一局項目完成運料11000車,按照每輛車身15米計算,車輛長度可繞北京五環5圈;運料20余萬噸,相當于兩艘世界最大航母的重量;50天完成地下室兩層水池結構封頂;57天完成第一塊高大板澆筑;86天完成首段四層高大柱澆筑……持續刷新超級廠房建設速度紀錄,建設速度較同類廠房提高30%。
體驗“中國屏”廠房的“中國智慧”
長2.4米、寬1.3米、厚0.2米的高大板,是支撐廠房結構的核心部分。厚重的高大板澆筑,需要嚴格精密的施工技術,否則容易因為架體承重不足發生坍塌危險。
中建一局項目首次引進“智能化高支模無線監測系統”,應用于高大板澆筑。將檢測設備固定在高大板下方的高支模盤扣架體上,通過9個監測點的27個傳感器,分別實時測量架體沉降和位移、架體傾斜角度和承重力度,實現科學精準監測。當監測范圍超出設定的預警值后,系統會自動反饋到電腦終端及時預警,項目即刻疏散員工暫停施工,及時整改,保障安全。
除了高支模無線監測系統,項目還采用了全生命周期BIM管理、應用VR數字技術、質量安全APP管理,將“智慧建造”融入項目建設全過程。
從2003年起,中建一局開始進入超級廠房建設領域,2005年建成北京京東方5代線廠房,終結了顯示屏進口的時代;2010年,建成合肥京東方6代線廠房,結束了中國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
截至目前,中建一局歷時15年、跨越12省18城建設35座超級廠房,占國內高科技電子廠房建設的80%,成為完成大型高科技電子廠房建設總量第一名的企業,被譽為全球高科技電子廠房首選承包商——中國唯一進入最高代線10.5代FTF廠房無塵室潔凈建設領域的中國建筑企業;唯一包括TFT廠房主體、常規機電及潔凈包全覆蓋的承建商;唯一包攬中國全部(4條)最高代線10.5代線廠房的中國企業;唯一完成半導體顯示全部代線生產線廠房建設的企業為中國生產全球清晰度最高、尺寸最大的“中國屏”“中國芯”保駕護航。
(記者: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