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市科協主辦的首屆“上海歷史建筑文化與科技國際周”主題論壇上,科技如何讓歷史建筑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熱議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表示,用科技手段并不意味著讓歷史建筑更新更炫,而是對其進行保護和更新。例如測量工作,以前都是由人拿著皮尺去測,現在一些建模技術可以進行準確測量。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曹永康認為,科技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傷,也符合最小干預原則,可提供長期動態的實時管理。比如,在對梅蘭芳故居測繪時,就用到了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它能以任何角度位置對三維模型進行透視觀察,并且可對模型進行精確的數據測量。
20年前,紅外熱成像技術就開始被國外學者應用于建筑遺產病害檢測中,它具有檢測速度快、實時結果顯示、對文物建筑完全無損的優點,可用來檢測外墻空鼓、表面剝落、屋頂滲漏等病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