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的一家植物工廠,面積有1萬平方米,是目前國際上單體面積最大的植物工廠。
要想進入植物工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洗手、穿分體防護衣,再洗手、穿連體防護衣,穿上高筒膠鞋、戴上手套、再在手套外均勻噴上酒精,踩過兩道消毒液,進入風淋室除塵,經過這一系列復雜嚴格的消毒程序之后,才可以進入生產車間。
一般的蔬菜只需在普通的環境下就可以生長,而在植物工廠里所有的蔬菜都是不打農藥的。為了避免病蟲害,保證衛生和安全,所有蔬菜都必須生長在這個10萬級潔凈度的空間內。所以這也是進入植物工廠要經過兩次更衣、殺菌,保證不攜帶外界的致病菌微生物到室內的原因。
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光配方研發負責人李陽,2010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在植物工廠負責植物的照明研發和應用。在龐大的車間里,一排排植物栽培模組整齊地排列著,就像進入了一個大型超市。每一層栽培架的頂部都布滿了LED燈,栽培架上種植了各種品種的生菜、小白菜,它們的根部都浸泡在營養液里。雖然沒有一點土壤,也終年見不到陽光,但是這些蔬菜看起來十分新鮮茁壯。
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光配方研發負責人李陽表示,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育苗期、后期的快速生長期,光配方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過程都是根據蔬菜的需求來調配光配方,從而保證它在每一個階段最佳的光需。所以可以通過LED光調控蔬菜的品質和產量,這是太陽光不能實現的。
工廠里的植物靠LED光線獲取光照,這樣的照明甚至比大自然的太陽光還科學,人們可以隨時調整光線,得到最適合蔬菜生長的光照需求品質,同時極大提高了蔬菜產量。
在工廠實驗室里,李陽試驗不同光源對于植物生長的不同影響,并把太陽光中對植物沒有用的光剔除掉,使LED的光譜能更好地幫助植物生長發育。李陽說,不同顏色的光生產出來的蔬菜也不一樣。藍色光能夠使幼苗長得更健壯,有助于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因此在幼苗階段或者育苗階段會給蔬菜更多藍光,降低綠光的使用率,保證幼苗健壯生長。
不同顏色的照明燈作用也不同,有的負責健康,有的負責產量。李陽經過實驗驗證了,被大多數人認為沒有特別大用處的綠光,也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李陽說,把綠光比例調整到15%左右能夠使蔬菜有很好的形態,而且綠光可以穿透蔬菜下層葉片,保證下層葉片仍然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避免蔬菜因見不到光而過早衰老。
不過僅有LED燈光代替太陽光還是不夠的。傳統植物生長所依靠的大部分營養都是來源于它們扎根的土地,工廠里蔬菜的營養是營養液研發負責人龔化勤博士一直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初,她試著從市場上去找各種不同的營養液配方,但經過實驗,她發現很多配方都會出現一些植物生長緩慢、葉片出現花斑等不同問題。于是,龔化勤選擇類似于淺液膜的一個水培技術設計營養液,最后,蔬菜根系只要浸泡在0.5到2厘米深的營養液里就足夠了。
2016年開始,植物工廠種出來的蔬菜離開了實驗室,進入市場,接受消費者的檢驗。什么菜賣得好,什么菜價格高,廈門湖里五緣灣店果蔬小隊長張仕明心里都知道。植物工廠生產出來的生菜放在2~6度左右的冷風柜里,一包150克,售價9.9元,而放在常溫下的普通生菜150克不到1元錢,價錢懸殊如此之大,但是消費者還是覺得植物工廠生產出來的蔬菜無公害,而且口感也比較清甜。
張仕明說,植物工廠生產出的蔬菜在普通情況下,一天的銷量是60袋以上,周末可以達到平時1.5倍的銷量。
盡管價格比普通生菜貴了好幾倍,但是卻很受市場歡迎。植物工廠從2016年開始對外銷售蔬菜,在福建地區供應的商家達到了356家,其中商超207家,酒店餐飲124家,學?;蚱笫聵I單位25家。每天對外供應1500公斤蔬菜,高峰時候每天達到1800公斤。蔬菜就種植在顧客的餐桌旁邊。這種現摘現吃的模式增加了顧客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植物工廠的蔬菜生意越做越大,眼下,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裝備研發部副經理黃陽印正在研發更為先進的自動化垂直農業生產系統,這個自動化系統可以大大減少人工。同樣一個日產量在四噸的植物工廠,有了自動化系統后,使用的人工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黃陽印所說的自動化垂直農業生產系統指的是,工作人員只要在中控系統上下達一個指令,自動引導小車就會將分栽完的蔬菜運輸到栽培區,再由栽培高架上的堆垛機把蔬菜運輸到指定的貨道,最后穿梭車將這些蔬菜運輸到指定的庫位進行培育,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人工。
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裝備研發部副經理黃陽印表示,一個5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日產量未來可以做到4~4.5噸以上,而且它的容積率會非常高,栽培的模組可以做到20層。
其實,自動化垂直農業生產系統技術早已引起了國際客商的關注,開始走出國門。新加坡的一家公司通過視頻會議,商討明年將在新加坡建設植物工廠的事情。新加坡是一個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所以植物工廠要考慮的就是將水重復利用。
新加坡90%以上的菜都依靠進口,菜價非常昂貴。新加坡國土面積較小、水資源匱乏、人力成本較高。植物工廠在幫助新加坡提升食物自給水平的同時, 希望將更多中國人自己研發的技術帶出國門,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