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曼光電發布其自研324吋8K Micro LED高清顯示屏,采用自主專利的COB集成封裝技術的顯示模組無縫拼接,可適配5G時代超高清智慧顯示。隨著“微顯示”時代的到來,Micro LED顯示技術正逐漸占領高清微顯示的制高點,然而其真正產品化之路還有很遠。
與LED相對比,Micro LED其實就是將LED的發光單元進行薄膜化、微小化和陣列化,從而讓每個單元小于100微米,與OLED一樣能夠實現每個圖元單獨定址和單獨驅動發光(自發光)。
作為一種新興的顯示技術,Micro LED與OLED比較類似,但它比OLED屏幕壽命更長,同時響應速度可以達到奈秒級別,比OLED更快。不僅如此,Micro LED還具有高亮度、低耗電、超高分辨率等諸多優勢。
Micro LED理論上能夠應用于對亮度要求較高的增強現實(AR)微型投影裝置、車用平視顯示器(HUD)投影應用、大型顯示廣告牌等特殊顯示應用產品,并有望擴展到可穿戴/可植入器件、虛擬現實(VR)、光通訊/光互聯、醫療探測、智能車燈等多個領域。
目前仍以商用為主
當下,Micro LED更多的是在Mini LED基礎上的技術升級,無論是在芯片尺寸、間距以及制程上均在Mini LED基礎上有所提升,因此從這個角度看,Micro LED在應用場景上也有延續性。群智咨詢總經理李亞琴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兩到三年內,Micro LED還是以商用為主。目前Micro LED應用主要商顯領域內的一些高端產品,針對高端用戶群,包括政府、交通部門,戶外廣告和戶內廣告、演出場所以及電影院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集成電路所光電子研究室主任耿怡博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看來,Micro LED顯示屏的應用場景更適合在超大或者小尺寸領域使用,超大尺寸更多的是以商業顯示的角色出現,具有其特定消費領域。因為在作為家用顯示的時候,受觀看距離的限制,與現有的TFT-LCD電視仍有差距。以75英寸8K電視為例,其PPI大概在145左右,324英寸8K電視的PPI則在34左右,PPI是指每英寸所擁有的像素(pixel)數目,如果遠距離觀看(10米以上),34個PPI不會影響觀看效果,如果近距離觀看(家庭觀看距離一般在3米左右),這樣的像素密度下,圖像就會顯得相對粗糙。
發展仍具挑戰
Micro LED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芯片制備、良品分選、巨量轉移、封裝散熱、集成驅動等較多的技術挑戰,這些問題不僅提升Micro LED的生產成本,同時阻礙商業化產品的出現和應用。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徐征在接受采訪時表示,Micro LED存在一些技術挑戰,例如發光器件保持參數一致,耐用性要強;單純做小間距還不夠,芯片尺寸也需不斷變小,本身的發光點也要不斷減小,而這面臨的挑戰除了工藝上具有難度之外,根本在于其發光效率也會隨之降低,因此需要更加成熟的技術解決。
耿怡博士指出,大尺寸的消費級Micro LED,最主要的挑戰是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此外,如何保證大面積圖像的均勻性,也是對Micro LED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配合的考驗。
國內市場格局有待建立
三星、LGD等海外巨頭面板廠商早已入局Micro LED,而我國的LED顯示技術一直處于業界領先地位。從LED到Micro LED,我國如華星光電、京東方等廠家也都發布Micro LED樣機,加上此次雷曼光電發布了Micro LED新品,我國一些面板廠商都在跟蹤研發Micro LED技術,但由于Micro LED技術還未成熟,國內面板廠商沒有急于大規模推出產品。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徐征認為,Micro LED技術真正形成產品還需要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從研發開始解決工程化問題、解決成本以及價格問題讓大眾相對接受才能開創市場空間。
“國內Micro LED現在還是‘各自搭臺,各自唱戲’,生態圈尚未真正建立。就國內產業鏈而言,LED、新型顯示、消費電子等產業的基礎,以及面板頭部企業對顯示行業的理解,國內Micro LED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耿怡博士表示。
Micro LED涉及的是產業鏈上下游眾多環節的合作,我國LED顯示產業已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但是僅有這一環是不夠的,三星與三安光電的合作,LG與彩虹藍光的合作都說明生態圈的打造的重要性。耿怡認為,從現在來看,Micro LED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對于國內面板企業來說,機會肯定存在,但是時間同樣緊迫。
擁有較大發展潛力
當前,8K在技術層面已具備落地能力,5G網絡全面應用的時代即將到來。5G為8K視頻的實時傳輸提供了高速通路,8K為5G超高速帶寬提供了巨量數據流量。李亞琴認為,伴隨著8K和5G的發展,政府、企業等各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計劃例如智慧交通、大數據、工業智能等,這些改變將產生較大的數據流量,需要有一個人機交互的載體,不管是數據分析還是數據可視化都需要高質量的屏幕適配,因此對于商用顯示屏幕的需求量會比以前有大幅的增加,這也為Micro LED的應用開拓了空間。
有專業人士預估,至2023年,Micro LED產值將達42億美元。耿怡認為,真正的Micro LED顯示產品投向大眾消費市場可能還有3-5年。徐征表示,技術手段方法豐富,裝備和上游材料發展很快,Micro LED技術未來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但難以達到替代液晶和OLED的程度。
李亞琴認為,Micro LED這項技術理論上比較完美,壽命較長,響應時間較快,功耗也比較低,未來也有可能做成柔性,并廣泛應用于VR、AR領域,但目前Micro LED技術在間距的縮小、畫面更加細膩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未來真正走向真正的Micro LED的路上還需要產業界在產品良率和工藝上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