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近幾年中國照明行業頭部力量的數據......
<不對數據負責啊,只是拿來做分析用>
從發展策略上來說,
上市后的歐普像極了PHILIPS,
立足品牌這個基點,根正,苗紅,全面開花。
而木林森,
當前則更像是巔峰期的雷士,
升級、鞏固和完善銷售網絡,打造渠道優勢。
絕代雙驕:
木林森像江小魚, 歐普像花無缺,
一個太正,一個太邪。
百強數據自身固然重要,
但仍然要和市場大數據做個比較才更有意義,
畢竟,市場不止有第一第二第三梯隊,
還有不太受人待見的"第四方面軍",
和號稱四萬家無處不在的"第五縱隊"。
只是照明本身當然沒有這么優秀的表現,
在照明行業,LED現在真的很難厘得太清,
反正我找不到數據,就都放到一起弄了,
數據也不敢當真,就是意思一下,
把LED完整的框進來,
也可以看看照明到底有多少比重。
這數肯定不準的
因為這個百強是國內廠家,上面的數據是行業整體,
但不妨礙我們做對比評析。>
一兩個億人民幣的營業額都能排進百強了,
而百強之外的數萬家照明企業,
在分食約"四分之三"(假設)的市場份額,
你就知道這行業有多分散了。
這個部分大家一直都是知道的,
所以總有企業講,
要市場下沉,要農村包圍城市,啥啥的,
那就是對"第四方面軍"和"第五縱隊"的圍剿啊。
行業這么分散,
當前的情況,社交/移動網絡這么發達,
是大企業的機會,
所以呢,沒有獨特招式的中小企業生存堪憂啊,
大鯊魚一張嘴,吞掉的就是幾千條小魚。
也不知道45%的數據是哪里來的,
反正我是不信的,
不過市場對于這種趨勢的認知是很一致的。
消滅你,和你無關。
在照明這個行業,經歷過幾次很有趣的討論。
第一次大概是2011年,
對于LED是否會全面替換傳統照明,
否定者還是很多的,
我是堅定的認為LED無所不能。
第二次大概是2013年,
對于德豪潤達入股雷士,
也是眾說紛紜,我的結論是:
長江哥抓的是救命索,冬雷哥甩的是捆仙繩。
第三次大概是2017年初,
照明行業會不會出現百億企業,
主流聲音當然是很難,
不過其實大家都是卯足了勁兒來爭這個目標,
我當時判斷大概需要五年,
后來覺得過于激進又改成了十年。
能看到這里,那上幾個福利,
這個才是最權威的數據,
看著比之前列的高出不少。
做個小結:
這并不是一個瘦身的過程,而是一個塑形的過程,從營收的角度來說,中間的企業日子會越來越難過,跟不上頭部企業的發展步奏就會掉隊到與尾部企業去競爭,上也難,下也難。就拿這所謂的百強來說吧,如果十億二十億左右規模的企業不能有效的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營業規模,就會被逼反過來和十億以下甚至五億以下規模的企業去同場競爭,以此類推,形成了一個從上到下的梳理過程,適者生存,強者生存,優者生存。
頭部企業反而不存在這樣的壓力,一方面外資品牌在中國經營還是有個水土的問題,而且也和美中貿易戰的情況有點兒類似,外資品牌企業在制造方面依賴自身也不太現實,另一方面產品設計和品質的差異化實在是越來越小了,也構不成多大的優勢。所以頭部企業就變成了,頭頂有空間,腳下有支撐,一邊野蠻生長,一邊狠狠的向下踩擋路的。
這波沖擊越往下越小,一兩個億規模的企業也是很難受的,但占市場絕大多數的三兩千萬及以下的規模的企業其實是受益者,中間部分的企業固然對這些細分領域或者小規模的企業造成競爭影響,但同時也是伴生關系,中間企業倒下一個,就能夠滋養幾十個幾百個小企業了,也會裂變出不少新企業。
回到5--8年LED照明企業數量遞減45%(2017年4月)這一說,現在都快2019年底了,我們不妨討論討論,我的看法:企業數量還是會一如既往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