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開放是創新的本質特征。單純從概念上看,創新是從研發到市場化應用的一個過程,強調在市場上的價值實現,可見其本身就是開放的;從創新過程來看,創新不可能憑空捏造,必然是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即便是突發奇想,也是與外界交流之后得到某種印象的反映,這更說明了創新的開放特征。因此,我們講的開放式創新,是指創新的形式或者組織上更加強調開放的特征,在創新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外部的創新資源,強調企業對內外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
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人才、知識產權等為表現形式的創新資源的跨國界流動日益加速,一方面,風險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可以產業化和獲利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也不斷走出國門,尋找可以實現產業化和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給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從國際上看,跨國公司的活動,已由傳統的對有形資源的全球配置,逐步轉變為對創新無形資源的全球配置,比如跨國公司根據生產和需求特點,在世界范圍內布局研發中心;通過并購等手段獲取世界范圍內的創新成果,并推動創新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跨國公司的技術領先優勢。而我國還是處于趕超中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實力雖然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明顯。
對我國企業來說,可資利用的海外創新資源十分豐富。國際創新資源,既包括科研基礎設施、設備等有形資源,更主要的是科研人員、研究機構、知識產權等無形資源。發達國家高端創新人才密集,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經濟體的科技人力資源約占全球科技人力資源的70%左右,歐盟素有“世界高端智力工廠”美稱,而捷克、土耳其、韓國、葡萄牙等國家研發人員高速增長,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的創新人才在許多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我國海外留學人員群體龐大,大量在國外取得科學或工程博士學位的學生滯留海外,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以留學生身份出國在外的人員有127.32萬人。發達國家擁有高質量的研究機構和研究體系,美國聯邦政府擁有720多家實驗室,150所研究型大學設有約6000個院系實驗室,5000個擁有眾多專職研究人員的獨立研究所。作為創新活動的結果,世界知識產權數量快速增長,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報告,2010年,全球國際專利申請數量為16.29萬宗,同比增長了4.8%。世界科技創新成果極其強烈的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愿望,給我國企業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提供了基礎。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結構進入深度調整,給我國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帶來了機遇。由于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外傳統優勢企業因財務困境等原因而產生出售行為,還有大量待破產的中小科技研發型企業,為我國企業獲取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創造了機遇。由于就業困難,國際研發中心也出現向東移的傾向,為我國企業吸納國外高層次創新人才提供了機遇。我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為國際創新成果產業化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而從外部環境來看,許多國家為刺激經濟復蘇,紛紛制定更為寬松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使我國企業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的外部環境有所改善。
從總體上看,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有助于我國企業更快地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也是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成長為世界一流水平跨國公司的必然途徑。在利用國際創新資源上,我國企業應根據需要,形成相應的戰略步驟,明確突破的環節和方向,當前應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對國際創新資源的整合利用和消化吸收。企業創新首先應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礎,不論以何種形式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都應加強對相應技術的消化和吸收,著眼于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在與海外合作研發過程中,強調技術路線和方案的選擇由本企業決策,加強企業研發人員的參與,避免過于倚重外部創新資源而導致企業創新方向失去掌控、創新實力不足難以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的現象。
二是積極布局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在創新資源密集的地區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發,形成與國內研發的互補,便于就近利用國外創新資源,比如聯想形成了以美國的羅利、日本的大和,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構成的全球研發網絡。企業還可以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在國外建立合作研究開發中心或聯合實驗室,或開展實質性的項目合作。
三是充分利用海外并購等方式獲取國際創新資源。我國企業面臨著利用海外并購整合產業、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的良機,當前應更加重視利用并購獲取技術創新資源,加強并購過程中的技術管理,在并購前開展技術和知識產權評議,盡早掌握和了解被并購對象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價值,形成整體的技術吸收和使用方案。加強在并購后對創新資源的整合,比如形成全球研發網絡、吸收和利用高端創新人才等。
四是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根據企業發展需求,采取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國外的人才資源。(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