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 被視為可能顛覆產業的新一代顯示技術,目前在關鍵技術與設備上還未取得突破,被市場定位為過渡性產品、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Mini LED 成為當紅炸子雞。由于Micro LED在巨量轉移技術瓶頸較難突破,技術困難度相對較低的Mini LED轉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Mini LED起飛時間的確比預期更久,業界人士認為,以研發角度來看,Mini LED并未具備太多技術創新的突破,Mini LED制造也并不困難,但當一臺裝置動輒搭載數千顆或上萬顆LED顆粒時,更重要的是在良率提升與成本降低的運營能力,并整合相關供應鏈配合到位,包括打件、檢測、分選等達到流程改善。
雖然上、下游供應鏈都有意盡快推動Mini LED應用導入量產,但量產環節不止是LED廠,從面板廠、IC設計、模塊設計等都要搭配,從而推遲了整體應用起飛的速度。2020年將至,Mini LED終于可望進入實質量產出貨的成長階段。被視為終 極顯示器的Micro LED突破巨量轉移技術瓶頸,2019年LED業者各自建立量產線,回頭看看Mini LED顛簸坎坷的量產之路,經過2-3年持續進化升級才逐步放量,架構截然不同的Micro LED量產難度更高,水到渠成恐將需要更多時間醞釀。
一方面,Mini LED當下與大規模量產還有一些距離,面臨磊晶與芯片、巨量轉移、全彩化、電源驅動等4大技術和生產的瓶頸,而以三星和海信為代表的龍頭企業能成功研發,是源于大資金投入與頂 級技術支持,因此Mini LED要想真正實現普遍商用仍重道遠。
另一方面,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生產,就需要從產品上進行匯報,所以Micro/Mini LED價格相較市場的其他產品要高得多。即便LED 業者努力降低各方面導入門檻,但目前Mini LED 應用成本仍相對高昂,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技術推進初期,勢必得先從消費者負擔得起的市場著手,也就是先以高階產品切入市場,才能逐步推進中高階,甚至較為大眾所接受的中階市場。因此,Mini LED 背光于去年下半年問世初期,推出的產品均以大尺寸電視、高階筆電、電競屏幕等高階應用為主,且出貨量并未放大,目前仍處于試水溫階段,至于穿戴式裝置、手機等Mini LED 背光終端應用,最快也要明年下半年可望問世。
盡管LED顯示屏產業籠罩在供過于求壓力之下,但Micro/Mini LED應用前景相對看好,有望帶動需求增溫。在車載顯示上Mini LED行業相對樂觀,因為一方面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毛利本身更高、成本敏感性很低。另一方面是,車載的光照條件,使得其更需要“頂配”的產品顯示、顯色和亮度水平,這種要求對Mini LED更為友好。從顯示市場看,Mini LED看好室內小間距LED顯示屏產業。從2017年開始,COB產品每平米價格下降到10萬元以下,已經開拓出“高端市場”的*桶金。Mini LED和COB的整合,必然能夠實現更為良好的顯示性能。且,即便是SMD/SMT,貼片封裝/表貼工藝的小間距LED屏,也可以從Mini LED上得到更好的低亮度灰階控制能力和可能的燈珠成本優勢。
總而言之,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向前發展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LED顯示屏行業,無論是技術還是成本的阻礙*終都會被克服,新技術的每一次超越與落實,對于行業發展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和彩電高端化、大屏化趨勢的發展新常態下,LED廠商更應該積極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基于自身市場定位和目標,以適當的戰略來迎接新技術帶來的變革與挑戰,謀取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