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指出,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鼓勵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游、休閑等緊密結合,適當延長營業時間,開設深夜營業專區、24小時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飲街區。近幾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濟南、河北等地陸續發布了相關政策來鼓勵夜間經濟的發展。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7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9.8%的受訪青年每周會進行兩次以上夜間消費,67.6%的受訪青年覺得夜間消費的發展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的體現,74.0%的受訪青年看好未來夜間消費市場的發展。
受訪青年中,來自一線城市的占35.3%,二線城市的占45.8%,三四線城市的占16.8%,城鎮或縣城的占1.8%,農村的占0.3%。
59.8%受訪青年每周會進行兩次以上夜間消費
22歲的馬冰瑩目前在深圳生活,她幾乎每天都會進行夜間消費,“我晚上有時會跟爸媽出門散步或者到公園跑步,路上會買吃的、喝的,有時也會跟朋友們出門吃飯,或者從下午開始逛街到晚上,吃完飯后再吃甜點”。
楊洋在北京讀大學,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晚上6點多下班后,她經常會進行一些夜間消費,“一般一周有一兩次,比如我晚上會吃點宵夜,有時會去健身房運動,或者跟朋友聚會、去KTV。有的火鍋店晚上是優惠時段,我也會去吃”。
在南京某私企做市場營銷工作的王璐(化名)對記者說,她在北京讀研的時候,幾乎每個周末的晚上都會和朋友到五道口聚餐或者玩桌游。“我現在上班了,生活節奏很快,晚上下班后會逛逛超市,或者看電影、話劇,作為消遣和放松的方式”。
調查顯示,59.8%的受訪青年每周會進行兩次以上夜間消費,其中9.1%的受訪青年幾乎每天都會進行夜間消費。電影院和劇院(55.4%)、小吃街和小吃攤(53.8%)是受訪青年經常進行夜間消費的場所,其他還有:便利店(43.7%)、購物商場(38.9%)、餐館(37.9%)、KTV和舞廳(35.9%)等。
“有的年輕人下班很晚。現在,即使到深夜也有售賣食品的地方,很方便。”楊洋覺得,夜間消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尤其對于上班族來說,通常只有晚上的時間是屬于自己的,“有這樣一些場所能夠去放松和娛樂,對于緩解壓力、調節心情都是很重要的”。
“深圳夜間消費市場挺發達的,基本上晚上6點到9點是高峰。尤其是很多在互聯網企業上班的年輕人,下班比較晚,夜間消費就很普遍。”馬冰瑩表示,夜間消費已經成為她的一個生活習慣,“現在夜間生活常常是白天活動的延續,因為很多人會把白天沒做完的事情放到晚上做,或者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放松”。
調查顯示,放松身心、緩解疲勞(70.7%)是受訪青年進行夜間消費的主要目的,然后是排解情緒、釋放壓力(48.9%),聚會社交、認識新朋友(43.8%),豐富夜晚生活、充實自己(43.8%)等。
67.6%受訪青年覺得夜間消費的發展是人們精神生活豐富的體現
楊洋的老家在內蒙古,她覺得自己老家的夜生活和北京的有很大不同。“在我們老家,商場很早就關門了,到了晚上,只有部分KTV和燒烤店會開著。在北京,大多數商場會營業到晚上10點,地鐵、公交的運營時間也更長,更方便人們晚上進行消費。大城市的社交、文化習慣,也讓夜間消費更普遍。像我家人基本沒有晚上出去吃夜宵的習慣,即使有交際和應酬,一般晚上七八點也就結束了”。
調查中,67.6%的受訪青年覺得夜間消費的發展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的體現,61.6%的受訪青年覺得夜間消費的發展是生活節奏加快的結果,48.1%的受訪青年覺得它是經濟發展的產物,47.5%的受訪青年覺得它反映出人們生活習慣和方式的改變。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分析,夜間經濟與消費的發展,一方面取決于人們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取決于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夜間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被稱為‘8小時以外’,就是工作后晚上休閑的時間。南北方在消費習慣上是有差異的,像在廣東,晚上出來吃夜宵到深夜再回去是很普遍的。
而在北方,一般夏天人們的夜間活動會多一些。對于年輕人來說,晚上的社交活動也是一個基本需要。在這方面,收入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果說剛結婚、有房貸或背負撫養孩子的壓力,可能夜間消費會少”。
楊洋很看好未來夜間消費市場,“尤其在大城市,大家工作壓力大,夜晚是屬于自己的時間,也需要進行一些情緒釋放”。
調查顯示,74.0%的受訪青年看好未來夜間消費市場。交互分析發現,一線城市受訪者看好的比例更高(76.6%)。叢屹分析,城市夜間經濟的發展應該有一定的針對性。“比如,一個上百萬人口的城市,培育一個比較大的夜間文化、娛樂休閑的場所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要讓整個城市都燈火通明起來,是不現實的,這是發展階段所決定的。夜間經濟并不是指燈光經濟,比如一些旅游城市,可以通過燈光秀讓城市亮起來,但同時也需要將城市的文旅行業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