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仍是LED成果迭出的一年。國內外知名高校與研究機構,在普通LED的光效、能耗方面,以及Micro LED、UV LED等多個領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技術突破;同時,一些國際LED廠商推出了或體積最小或性能最穩定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大上的研發之外,LED還被開發出了許多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趣味性應用。
研發突破
3月
來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納米線開發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了紫外發光二極管(LED),由于采用了特殊類型的外殼,其發光強度是基于更簡單外殼的同類LED產生的光強度的五倍。
臺灣交通大學與廈門大學、SIJ Technology Inc公司合作,開發出單片式集成RGB Micro LED元件。該研究成果展示了無須巨量轉移技術就能實現全彩顯示的Micro LED概念。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生陳長江(音譯)及其同事利用納米級3D打印技術在其他傳統LED的表面上創建了微觀的不對稱金字塔陣列,能夠使LED的光提取效率高達90%。
4月
據外媒報道,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已知的半導體可用于構建能夠進行超級注射的同質結構,可為高效藍光、紫光、紫外和白光LED以及光學無線通信(Li-Fi)光源等的設計開辟全新途徑。
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合作,開發出了石墨烯/藍寶石新型外延襯底,并提出了等離子體預處理改性石墨烯,促進AlN薄膜生長實現深紫外LED的新策略。
據外媒報道,為了提高LED路燈效率,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開發了一系列較弱的LED,用來取代傳統高性能二極管,預計將減少約20%的電力消耗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5月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出一項植物照明技術。在植物中置入熒光素酶,使其能夠自動發光,并維持十幾天,并且完全不需要插電。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下屬的電子與光電子系統研究實驗室宣布,在Micro LED芯片巨量轉移技術上實現突破。實驗室能夠在一小時內巨量轉移多達10000個Micro LED,并將于2019年第四季度開始試生產。
6月
西安理工大學利用380-780納米波段的白光LED作為信息載體,在空氣中直傳輸光信號,實現通過室內可見光通信構建綠色高速信息網絡。據悉,基于白光LED的可見光通信技術無需光纖等有線信道的傳輸介質,即可在空氣中直接傳輸光信號。
臺灣清華大學材料系利用噴霧合成技術,開發出具有量子產率趨近于百分之百,且具有高色純度與高穩定度的鈣鈦礦量子點。這項技術適用于各顯示器開發,能解決MicroLED色彩轉換問題。
7月
臺灣中央大學光電系研發出Micro LED磊晶技術,透過高能物理在低溫狀態下即可長出高品質氮化鎵薄膜,完全拋棄主流的巨量轉移制程,成本僅是現有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十分之一,具有量產潛力,相關技術已獲得了臺灣及美國專利。
9月
臺灣國立師范大學納米研究團隊成功地用納米材料制造UV LED。這是第一次實現在石墨烯表面產生紫外線。
10月
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開發了一種新的發光材料,這種材料光強比傳統的純量子點薄膜高21倍,耐用性提高45%,有望提高Micro LED生產成本競爭力。
11月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郝躍院士團隊揭示了可剝離襯底上氮化物的成核機制,創新性開發出柔性高亮度紫光發光二極管。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學、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法國索邦大學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斯特拉斯堡大學合作,通過選用合適的有機材料,成功地將準二維鈣鈦礦LED的發光效率提高到原來的4倍左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通過調控藍寶石襯底(三氧化二鋁)的斜切角,成功增強了UV LED器件的發光亮度,其中內量子效率達到了90%以上。
12月
乾照光電和武漢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通過使用具有SiO2電流阻擋層的優化金屬化方案,在4英寸p型硅襯底上開發出高功率、高可靠的基于GaN的垂直LED(VLED)。此外,通過KOH濕法刻蝕對VLED的發射表面進行表面紋理處理,提高光提取效率。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新型可穿戴設備技術開發了高效、大面積和柔性的近紅外LED。通過使用低成本的溶液處理方法,使近紅外LED可以覆蓋900 mm2的面積。
最產品
6月,昕諾飛發布全新可見光無線通信產品系列,包括全球最快和最穩定的商用化LiFi產品。以Trulifi品牌命名的該系列產品可應用于既有和新建專業燈具之上。
6月,美國Mojo Vision推出具備14000 PPI的Micro LED顯示屏,并聲稱是全球最小最密集的動態顯示屏。該顯示屏尺寸僅為0.48mm,其像素密度相比目前的智能手機顯示屏高出300倍。這項原型技術采用Micro LED,預計將用于AR/VR和抬頭式顯示器等可穿戴式裝置。
10月,Composite Photonics宣布,與英國Micro LED廠商Plessey Semiconductors合作,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1080p(19201080像素)硅基氮化鎵Micro LED解決方案,適合集成到AR和MR智能眼鏡中。
11月,美國科技公司AquiSense宣布其PearlAqua Micro系列產品通過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的認證,符合新的材料安全及結構完整性NSF/ANSI 55標準。AquiSense表示,PearlAqua Micro是全球最小的UV-C LED水處理系統,能夠消滅病原體達99.9999%。
趣味發現
4月報道,美國普渡大學獸醫學院研究發現,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會對藍光產生敏感色素,因此藍光可以用來光漂白該細菌在人體內的活動。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可治療感染MRSA的任何表面傷口,而這些傷口此前很難治愈。
4月報道,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在一項有關藍光負面影響的研究中,通過實驗意外發現并初步證實了藍光LED照明能夠有效幫助人們克服晨困。
8月報道,歐洲研究項目MEDILIGHT證明了藍光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并將藍光LED嵌入到彈力繃帶中,用于治愈傷口。
11月報道,南京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伸縮的LED裝置,可以傳達信息,可以附著在人體皮膚和其他表面上。這款LED裝置如同一個臨時紋身,可在低壓下工作,因此不會對用戶造成傷害。
12月報道,英國與秘魯科學家實驗發現,在捕魚的流刺網裝上LED燈能救海龜、海豚一命,分別能降低70%海龜與66%海豚誤捕率。
總結:從上述科學研究及最新產品來看,LED的應用潛能并未完全開發。當下,LED產業步入成熟期,照明市場遭遇增長瓶頸,各家企業都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長動能。實現LED應用的無限可能,則能開啟行業更廣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