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路燈、霓虹燈和其他形式的夜間室外照明與青少年的失眠和情緒障礙之間存在聯系。
這項對超過10,000名13至18歲的美國孩子進行的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系。但是,研究發現,與夜間戶外光線水平較低的青少年相比,生活在夜間人工照明強度高的區域的青少年平均大約晚睡29分鐘,睡眠時間也比在室外夜間光線最低的地區的青少年少11分鐘。
此外,更多的人造光還與青少年的情緒波動或焦慮癥的風險增加有關。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博士后研究人員Diana Paksarian領導的研究人員的研究,特別是,夜間暴露于較高水平的人造光下的青少年更有可能符合躁郁癥或特定恐懼癥的診斷標準。
NIMH的高級研究員兼基因流行病學研究部門負責人Kathleen Merikangas強調說:“環境光暴露只是影響睡眠和行為的更復雜網絡中的其中一個因素。” 但她認為,這可能是“預防和干預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目標。”
研究人員解釋說,睡眠和晝夜節律紊亂是某些精神障礙(包括躁郁癥)的特征。因此,睡眠中斷可能是人工夜間光照與精神健康障礙之間的某種聯系——這應該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檢驗。
紐約州格倫奧克斯的Zucker Hillside醫院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副主席Victor Fornari博士說,盡管“尚不清楚其作用機制可能是什么,但夜間光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系值得進一步調查”。他推論說:“限制人造夜間燈光可能會對情緒產生有益的影響。”
Brittany LeMonda是紐約萊諾克斯山醫院的高級神經心理學家說:“睡眠是影響大腦健康、身體健康、認知健康和情感的重要方面,在青春期尤為重要。我們知道,由于睡眠潛伏期,許多青少年睡眠不足。”
LeMonda補充說:“好消息是,一些簡單的解決方案——例如遮光窗簾或使用不面向人造光源的房間作為臥室——這可能是減少光線的積極而簡單的干預措施,有望改善睡眠方式和健康狀況。”
該研究于7月8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