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期間,由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光健康與光品質分會之光品質專場上,武漢大學副教授劉強帶來了論博物館照明之最優相關色溫的報告,結合具體的實驗過程與數據,報告具體探討了何種相關色溫條件對應最優顏色喜好?是否存在其他影響因素?相關色溫可否表征光照顏色喜好等問題。分享了(模擬)博物館場景、實驗室模擬視覺實驗、照度的影響、薈萃分析等研究結果。
報告指出,影響照明顏色喜好的因素非常多,色溫是重要維度,但是是不夠的;在保證顏色還原性及顯色色域的前提下,CCT與光照顏色喜好密切相關。不應拘泥于低色溫,特別是無需考慮保護的時候. 高色溫視覺效果往往更優。薈萃分析應該被繼續,更多的合作應被提倡。
相關色溫是博物館照明領域中最重要的色度參數之一。這種方法對照明的色彩提供了直觀的描述,引起了策展人、設計師和制造商的廣泛關注。
在現階段,出于保護的考慮,建議采用相關色溫較低的光源(即3000-4000 K)作為博物館照明光源。然而,正如許多最近的研究者指出的,這種擔心實際上與游客對視覺色彩欣賞的需求相矛盾。這種不一致性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對于不受光損傷的藝術品(如青銅器、石器、礦物畫),或主要用于展覽而非保存的藝術品(如現代藝術或復制品),我們是否應該堅持低相關色溫?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對20多個心理物理實驗進行了分析綜述。這些研究是近二十年來從國內外進行的,研究對象涉及范圍廣泛,包括油畫、國畫、水彩、書法、壁畫、青銅器等等。此外,這些研究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它們只關注博物館燈光下藝術作品的色彩外觀欣賞的視覺方面,這無疑是該領域最受歡迎的課題之一。
綜合查閱現有文獻發現,由于實驗環境(照度水平、文化背景、光環境、藝術作品形式、實驗方案)存在較大差異,對于博物館應用的首選相關色溫,很難得出明確的結論。然而,對于色溫較高的光源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應用。這一發現確實挑戰了低相關色溫源的傳統觀念,并強調了這一課題未來工作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研究也證明了從相關色溫的角度來評價照明的顏色質量的有效性。充分認識到,使用相關色溫來評估光質量是不夠的。然而,通過基于色度學和統計學的綜合分析,證明了相關色溫與許多顏色質量指標及其相互作用高度相關。
劉強研究方向為LED照明光品質評價與顏色復制,目前累計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20余項。兼任國際照明委員會JTC 16 (D1/D8)技術工作組委員、國際照明委員會CIE-RF03技術工作組委員、中國照明學會室內照明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照明學會副秘書長等職。
(內容根據現場資料整理,如有出入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