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期間,由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光健康與光品質分會之光健康專場上,復旦大學教授林燕丹帶來了“光健康模型建立的框架和實驗驗證”的主題報告,詳細分享建立的步驟與數據,包括提出照明環境-居住者健康結果(L-O-H)框架、實驗驗證、模型建立和交叉驗證等步驟,以及照明因素與健康結果的識別、光環境特征與健康結果的關系、數據整合與重構、不同應用中的權重矩陣、中國健康照明數據庫的建立等具體內容。
光環境作為物理環境中影響人體健康的組成部分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光健康逐步成為了照明領域的研究熱點,同時也是照明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如何定義光健康,如何量化光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一致是困擾科學家和產業界的重要問題。
林教授將團隊在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健康光品質特征指標與評價模型的研究”課題的研究思路和部分成果在會上進行了分享。林教授指出,構建光健康的評價模型首先要提出相應的研究框架和技術路線,即:(1)梳理和定義人體健康指標,以及能夠對這些指標產生影像的光品質因子;(2)將“光→健康”的關系轉化為單一光品質因子與各個人體健康指標之間的映射關系。(3)通過光品質因子間的交叉組合實驗以及全尺度光品質信息的采集和綜合分析,構建每一個健康指標與光品質因子之間的函數。(4)根據應用場景的差異,對不同健康指標進行權重調整(如:教室場景應增加警覺性、工作績效的權重,休息室場景應增加情緒,偏好的權重等)。最終,實現通過對光環境物理參數采集,量化該光環境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的能力。
近4年來,林教授團隊系統性的完成了66組光環境條件、855個樣本,6164個不同健康指標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工作。構建了各人體健康指標與單一光品質因子和復合因子的關系模型。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人眼視覺和非視覺的兩條神經通路,對光品質因子進行了分類,探究了光品質因子通過不同神經通路對人體健康指標產生影響的程度和邏輯關聯。
總體來講,光健康模型的研究已進入模型驗證和完善階段,各健康指標與光品質因子之間的回歸模型已經建立。如視覺績效 =f(Ev,w工作面照度,CCT色溫,ILP間接光比例,Duv,Ez視黑素等效照度)等。此外,通過邏輯回歸分析,對光品質因子影響人體健康指標的中介特性進行了分析,證明了,非視覺通路光參數對于視覺偏好(感受)的影響是由情緒作為中介因素進行介導的效應,而非直接影響等。
最后,林教授提出,對于光健康模型的構建工作,雖然已經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模型構建和驗證的數據量仍不充分。因此,呼吁學者們建立全行業的健康照明數據庫,將高品質的已發表數據,經過整理,以相同的格式進行存儲和共享,進行交叉驗證和薈萃分析,以提升數據價值,構建更加準確,全面的健康光品質模型。期待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光健康領域能夠朝著更加科學,合作共贏的方向蓬勃發展。
林燕丹博士,女,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教授,中國國際汽車照明論壇(IFAL)組委會首席執行人。國際照明委員會(CIE)第4分部前副部長兼中國國家代表,中國照明學會理事及中國照明學會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照明學會交通照明與光信號委員會主任。從事視覺舒適、健康及智慧照明控制研究。承擔多項國家和地方政府關于智能半導體照明技術、照明與視覺作業安全、效率和人的健康關系的專項基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國家“863”、 “973” 項目中照明的視覺機理與動態控制策略的研究;承擔工信部十二五民機科研項目“民用客機機內照明系統人機工效技術研究”。牽頭并承擔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健康光品質特征指標的提取與驗證”課題。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SCI期刊與EI收錄50多篇;2013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獲CSA十年貢獻獎;2016年獲上海巾幗創新新秀獎,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內容根據現場資料整理,如有出入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