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期間,由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光健康與光品質分會之光健康專場上,復旦大學教授戴奇做了ipRGC感光機制對明視覺空間視亮度的貢獻的主題報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傳統的照明設計側重于使人們能夠完成視覺任務,而這通常可以通過一定水平的工作平面照度來實現。然而,現代照明設計越來越重視空間亮度感知,因為它提供了更好的視覺舒適性和視覺交流的好處,需要高工作平面照度的傳統視覺任務正在減少(例如,復雜的視覺任務通常可以通過自動化技術來完成,甚至紙質閱讀也被垂直平面上的自發光屏幕上的閱讀所取代)。能夠預測和設計照明室內空間的空間亮度感知是很重要的。然而,人們對空間亮度的感知受到光源光譜功率分布(SPDs)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基于明視光效函數V(λ)無法預測的,其綜合機理尚未完全了解。
在這項工作中,空間亮度比較的實驗是在一個裝有光譜可調LED燈具的房間里進行的,這種燈具可以傳遞具有單獨控制參數的“白光”,如明光照度、藍光照度、黑光照度和相關色溫。入射到觀察者眼睛上的光主要是間接光,它至少經歷了一次來自房間表面的反射。
可以得到評價試驗場景較亮的受試者相對于試驗場景角膜照度的百分比,50%受試者評價試驗場景較亮的相應照度定義了試驗SPD所需的照度,以匹配參考物的空間亮度感知。測試SPD的照度值表示為Ematch。通過比較不同SPD的Ematch值,這些參數都是經過精心控制的,如固定的眼睛水平的明視照度和藍視照度,但不同的黑色素照度和色度,可以研究ipRGC和色度對空間亮度感知的相對貢獻(由于在本研究中,適配亮度在30cd/m2以上,在該條件下,棒狀物的光色素完全不活躍,因此可以忽略棒狀物對空間亮度感知的貢獻)。通過零條件試驗和重復性試驗,研究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明確的證明。
報告顯示,不同的SPD在提供相同光照度下的亮度會有非常不同的作用,基于ipRGC的黑色素性照明對空間亮度感知有積極貢獻,高CCT的色度對空間亮度有負面影響感知。
戴奇于2006年獲得復旦大學本科學位,2011年獲得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為氮化鎵LED器件物理。2011至2015年間,分別在美國加州Bridgelux公司任研發工程師,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歐司朗(Osram Sylvania)公司歷任高級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從事LED照明技術研發。2015年至2019年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任研究員;于2019年9月加入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任研究員。目前的研究方向為節律健康照明、LED先進照明技術與應用、色彩科學等。戴奇在上述研究領域發表30多篇學術論文,被引2500余次。獲得中國、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國授權專利共8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
(內容根據現場資料整理,如有出入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