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廠臺積電披露的一季報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合并營收為3624.1億元新臺幣(約合83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6.7%;凈利潤為1397億元新臺幣(約合32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4%。
行業人士分析,在全球芯片荒下,代工巨頭之間在產能和先進工藝上的競爭還將持續下去,半導體市場或將迎來變局。尤其是在摩爾定律的逐漸失效導致技術持續提升的成本投資會大幅提高,前沿技術開發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但這也給起步較晚的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一個追趕的窗口,使其有機會跟上技術腳步,甚至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除此之外,臺積電上調了2021年的資本開支,預計為300億美元,此前預測250億美元至280億美元。4月初臺積電還表示,未來三年將投資1000億美元,擴大半導體制造和新技術的研發能力,并公布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計劃。
上調資本開支的背后,是全球半導體芯片持續短缺、漲價,臺積電預計2021年的業務增速在20%左右。
全球缺芯潮,對于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是“試金石”的機會,還是嚴峻的考驗?
日賺3.58億元人民幣
臺積電每月初都會公布上一個月的銷售額,財務數據相對更加公開透明,因此,2021年一季度業績超出市場預期也幾乎是明牌。
財報顯示,臺積電一季度合并營收約合83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6.7%,環比增長0.2%;凈利潤約合32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4%。據此計算,相當于臺積電日賺約合3.58億元人民幣。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半導體芯片短缺潮,作為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廠的臺積電收到了不少訂單,且近期臺積電芯片多次漲價,最近一次是在4月1日,臺積電對外官宣將從今年12月31日起取消對高通、蘋果等大客戶的芯片訂單優惠,這意味著未來了臺積電的芯片報價會上漲數個百分點,而這項舉措也被業界認為是變相漲價。
芯片訂單爆滿疊加漲價,臺積電業績也水漲船高,但其毛利率和毛利潤卻環比下降。
毛利潤方面,財報顯示為67.67億美元(約合4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1%,但環比下滑了2.8%,毛利潤率為52.4%,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環比下滑1.6個百分點。對于毛利率下降,臺積電表示主要是利用率相對較低以及匯率等原因。
雖然臺積電一季度的毛利潤和凈利潤不及上一季度,但還是達到了該公司的預期。在1月15日發布的去年四季度財報中,臺積電預計一季度的毛利潤率在50.5%-52.5%,一季報的52.4%,最終是接近預期上限。
業務方面,推動臺積電一季度營收增長的動力主要是汽車芯片和高性能計算機。財報顯示,期內自動駕駛營收約5.2億美元,環比增速31%,足見汽車芯片需求的增長爆發;高性能計算機營收約為45.2億元,環比增速14%,在比特幣價格一再創新高下,不少人挖礦“淘金”,高性能顯卡也就成了“硬通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芯片相關產業的增長。
除此之外,來自智能手機和其他產品的營收分別下降了11%和13%。這主要由于每年的一季度為智能手機芯片代工淡季,新款手機發布往往較少,其智能手機業務的營收相應也會下降。
臺積電發言人黃仁昭副總經理稱:“臺積電公司第一季的營收受惠于高效能運算相關應用的需求,以及智能手機的季節性影響略為和緩等因素。”
智能手機業務芯片需求下降,也讓臺積電最先進的5納米工藝沒能爆發出威力,一季度的營收占比僅為14%,低于去年四季度的20%。
高端智能手機普遍用到的是5納米、7納米制程技術臺積電都已經實現量產,包括蘋果的A14 和M1、高通驍龍888、華為麒麟9000 系列都采用的是5 納米制程技術。
在“芯片禁令”之前,華為一直是臺積電的第二大客戶,據臺積電數據顯示,2019年,華為對臺積電營收的貢獻達到了14%,2020年則降到了12%。
不過,失去華為的訂單并未導致臺積電5納米、7納米的產能無法被消化,目前國內手機廠商米OV等高端智能手機的芯片主要應用的是高通驍龍系列,而高通的芯片一直主要由臺積電完成代工。
其他芯片需求多是7納米以上的成熟工藝,目前,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占據了最大的收入來源,一季度貢獻了35%的營收。整體而言,7納米及更先進的工藝合計貢獻49%的營收。
在新工藝方面,臺積電3納米原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進行風險性試產,并于2022年下半年量產。不過,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在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中表示,臺積電3納米工藝的研發進度提前,且已開始向設備廠拉貨。
在生產芯片過程中,集成電路的精細度,連接線也越細,精細度就越高,功耗越小。3納米芯片和5納米芯片相比,區別主要在于3納米芯片能放下更多的晶體管,晶體管越多,浮點運算越快,性能越強。不過,如今業內一致認為在摩爾定律下,芯片工藝已經無法取得更大程度的突破,最多到2納米、1納米。
這或許意味著臺積電的先進技術幾乎快要摸到芯片工藝的天花板了。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范圍內,如今能夠穩定實現5納米量產的只有臺積電和三星,而代表中國最先進芯片工藝的中芯國際,目前已掌握了14納米制程技術,但7納米制程技術還在研發之中。
臺積電:芯片短缺問題或持續至2022年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電腦顯卡漲價、智能手機漲價、汽車廠商停產……各行業被一枚小小的芯片卡了脖子。多家機構研判缺芯狀況或還將持續一年以上,國內半導體行業格局或將迎來重構。
在汽車領域,芯片短缺問題最為嚴重。3月26日下午,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宣布,由于半導體短缺,公司決定從3月29日起臨時停產5個工作日。在此之前,福特、通用、本田、大眾等車企均因芯片問題被迫停產或減產。
臺積電CEO魏哲家在近日的電話會議上表示,一些“關鍵半導體”的短缺問題將至少持續至年底、甚至是2022年,預計2023年的時候能提供更多的產能。
造成芯片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需求增長和短期供應鏈失衡共同引發。除了受疫情影響外,還包括消費需求全面回升、客戶臨時加單以及智能手機廠商擴大產能等。
在此之下,汽車制造商和PC供應商等都在爭奪芯片產能,行業高景氣將臺積電推上風口。近日臺積電還宣布上調今年資本支出,由前次公布的250-280億美元,調升至300億美元,較去年大增74% ,其中80%的資金將用于3納米、5納米及7納米等先進晶片制造。
臺積電預計隨著更先進的工藝投入使用,其盈利能力或仍有提升空間。對于2021年二季度,臺積電預測的毛利率介乎49.5%至51.5%,高于2018和2019年同期毛利率。
不過,臺積電最近也有一些“水逆”:4月14日,臺積電南科晶圓14 P7廠今天中午發生意外停電,大概會有超過3萬片晶圓或將受損,整體損失最高或達10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3億元)。此次停電意外或將加劇全球“缺芯潮”風險。此外,在不久前,臺積電也因工業用水的缺乏而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
對于市場擔心的缺水及停電問題,臺積電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對生產沒有太大影響。對于缺水議題,魏哲家表示,臺積電就不同限水階段備有因應計劃,預期缺水問題不會對營運造成任何實質影響。
擴產競賽
全球缺芯潮下,臺積電的產能擴張計劃格外引外界關注。
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臺積電的資本開支為88.4億美元,環比暴漲180%。同時還上調了2021年的資本開支至300億美元。
4月初臺積電還表示,未來三年將投資1000億美元,擴大半導體制造和新技術的研發能力,并公布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計劃。
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廠進度,魏哲家在電話會上表示,今年會開始動工,未來將考慮市場需求、生產效率等因素,決定下階段擴充計劃;至于新的擴廠計劃,他則回應,目前還未公布其他地區的擴廠計劃,并強調臺灣仍是主要制造中心,產能還是會集中在臺灣。
與此同時,韓國三星也宣布,未來十年內將投資1000億美元,做大半導體業務。
在此之前,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宣布,將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家芯片工廠。同時,英特爾還宣布,向外部客戶開放晶圓代工業務。
一個月之前,中國大陸半導體制造龍頭中芯國際公告稱,公司將與深圳政府合作發展中芯深圳,重點生產28nm及以上的新品制程,預期將于2022年開始生產。項目投資額估計為23.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53億元。
截至目前,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晶圓代工廠商中,臺積電、中芯國際、力積電等近期均推出了擴產計劃。
芯片產業鏈高度分工,無論是蘋果、高通、英偉達、AMD的芯片設計技術多么先進,芯片最終仍然需要被制造出來,而目前有能力制造高端芯片的公司,幾乎已經被臺積電和三星霸占,市場份額共71%,其他的公司瓜分剩余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3月31日,我國半導體企業士蘭微的董秘陳越在朋友圈轉發的一段文字被網友截圖上傳網絡,隨即引發關注,文字內容稱:“這一次芯片荒是一個照妖鏡,也是一個試金石。各大電子類上市公司的2020年報與2021年第一季度報發布在即,這一次報表不用再細看了,只看這個公司搶到了多少份額的貨就行。調研時也別問亂七八糟的問題了,直接就問能搶到多少貨就行。在芯片荒的大背景下,一個公司的綜合能力全部都體現在這個單一指標上了。”
行業人士分析,在全球芯片荒下,代工巨頭之間在產能和先進工藝上的競爭還將持續下去,半導體市場或將迎來變局。尤其是在摩爾定律的逐漸失效導致技術持續提升的成本投資會大幅提高,前沿技術開發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但這也給起步較晚的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一個追趕的窗口,使其有機會跟上技術腳步,甚至躋身全球第一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