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屆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IFWS & SSLCHINA 2021)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聯合主辦,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與半導體產業網共同承辦。
期間,”光醫療與光健康技術“上,復旦大學教授戴奇做了題為”褪黑素抑制作用光譜模型的比較及準確性評價“的主題報告。
近年來,節律健康已成為室內健康光環境設計的重要考慮因素。如何從照明光譜層面量化光照的節律效應,特別是夜間褪黑素抑制效應,是節律照明應用需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目前,主流的褪黑素抑制作用光譜模型包括Equivalent melanopic lux (EML)模型、Melanopic equivalent daylight D65 illuminance (m-EDI)模型,以及Circadian Stimulus (CS)模型。報告首先介紹了基于上述三種模型的照明節律效應預測結果可呈現顯著的差異。
為了比較模型的準確性進行了廣泛的文獻搜索和分析:依據報道的實驗程序和方法、團隊成員及研究工作的延續性、是否提供原始光譜數據等原則,選取了18篇該領域重要的研究工作,將其數據基于上述三種模型進行重新處理,并分別針對光照作用30、60、90分鐘的時長條件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表明,雖然CS模型相較EML/m-EDI模型提出了更為復雜的假設,但基于大量實驗數據,前者相對后者未見更好的擬合優度。此外,上述三種模型均不能很好地解釋光照作用90分鐘時長條件下,單色光和多色光節律效應的差異。基于這些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擬合,我們將提出一種新的褪黑素抑制作用光譜模型。
(內容根據現場資料整理,如有出入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