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劍橋大學電子工程博士生楊嘉杰聯合研發出一款 46 英寸的編織顯示器,可將智能傳感器、能量收集和存儲直接集成到織物中,從而輸出和折疊彩色影像。
圖 | 編織顯示器(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據悉,這是第一次使用完全基于纖維的制造方法,將可擴展的、大面積復雜系統集成到紡織品中。
2 月 10 日,相關論文以《智能紡織照明/顯示系統,配備多功能光纖設備,用于大型智能家居和物聯網應用》(Smart textile lighting/display system with multifunctional fibre devices for large scale smart home and IoT application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多年前科學家們就發現,通過傳統編織和針織工藝把特殊纖維整合到紡織品中,即可讓其融入日常用品,從而開辟潛在應用領域。然而,此前這些纖維的制造一直受到尺寸限制,相關技術和編織工藝也不兼容。
為改善這一問題,楊嘉杰和所在團隊,給纖維組件涂上能承受足夠拉伸的材料,以便將它們用于紡織制造設備。
圖 | 楊嘉杰(來源:楊嘉杰)
同時,該團隊還編織出一些基于纖維的組件,以提高可靠性和耐用性。最后,他們使用導電粘合劑和激光焊接技術,將多個光纖組件連接一起。整體方法建立在微納米技術、先進顯示器、傳感器、能源和技術紡織品制造的融合之上。
結合這些技術,再通過標準、可擴展的紡織品制造工藝,即可將多種功能整合到一大塊機織織物中。由此產生的織物可用于顯示器、監控各種輸入或存儲能量等。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當顯示器放映彩色映像時,即使正在播放影像,也能像正常布料那樣彎曲。里面的傳感器和天線也由纖維構成,這些纖維可以檢測到射頻信號、觸摸、光線和溫度,在傳輸無線電力的同時還能保存能量。
審稿人認為,此次展示的完全可操作的紡織系統,是智能家居和物聯網方面的革命性應用。其中,不少分立器件均展示了材料技術和制造技術的新穎性,包括顯示、電力傳輸、觸摸傳感、光電檢測、信號監測和能量存儲。
回顧研究歷程,楊嘉杰表示印象最深的便是手工編織布料。為把各個部件組合到布料中,該團隊購入一臺手工織布機。織布機很簡易,由非常原始的材料木頭組成。
雖然大家都能熟練操作昂貴的精密儀器,但織布機還是頭一次用。分線時,要把成百根細線一根根地分開,然后再一根根地穿過洞眼。編織時,不僅要將梭子來回穿插,還得不斷手動調整、以確保成品布料的松緊均勻。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盡管原理非常簡單,但要織出一塊工整的布料,則十分考驗技巧和耐心,一塊毛巾大小的布就得編上好幾天。為了讓編織好的軟性紡織材料更具藝術感,他們還把毛邊編織成流蘇結。
研究人員表示,該顯示器在智能家居和物聯網中有著巨大潛力,并為下一代電子紡織品應用鋪平了道路,應用場景包括可以產生和儲存自身能源的節能建筑、物聯網設備、分布式傳感器網絡、以及交互式顯示器等。
不難想象,在不久的將來,家里掛的一副窗簾其實就是電視機或顯示器。早上起床時,可以顯示溫度、天氣等信息,甚至能在陰雨天提供室內照明,從而模擬自然太陽光。得益于其兼具柔韌性和耐磨性的紡織特性,開窗時還可把它自由折疊。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再想象一下,一般當參展商去參加展會,需要提早打印好海報,如果要顯示視頻,還得提前運送、并架設好顯示器。得益于本次紡織系統的可彎曲性和可卷曲性,以后只需做好電子文檔,帶著輕便的紡織顯示器來到展覽館便可。而對于參展者來說,還可通過集成的觸摸傳感器與顯示器進行互動。
另據悉,該原型不僅可像電視一樣作為顯示彩色影像的顯示器,還可捕捉心臟活動、并將其顯示為心電圖。
目前,該團隊正在和歐洲的合作者合作,以使該技可用于日常物品。他們還將把可持續材料整合為纖維成分,以提供一種新型能源紡織系統。這種兼具柔性和功能性智能織物,最終可以制成電池、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設備。
-End-
參考:
1、Choi, H.W., Shin, DW., Yang, J. et al. Smart textile lighting/display system with multifunctional fibre devices for large scale smart home and IoT applications.Nat Commun13, 814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8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