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入口處,醒目的“多發光,少發熱”6個大字,時刻提醒著這里的科研人員:科技創新,選題選方向,少湊熱鬧;為人處世,多做實事,少頭腦發熱。
這六字科研信條更與團隊的科研方向緊密相關:LED(發光二極管),只有少發熱,才能更節能。
2016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研究中心視察,并勉勵科研工作者:“我國發展必須依靠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過程很艱難,但這條道路必須走。這個新興產業大有可為,我對你們寄予厚望。”
從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過去很長時間,國際上的LED照明技術路線由日本和美國主導,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中心主任江風益帶領團隊,19年磨一劍研發硅襯底半導體照明技術方案,開創了世界上LED照明第三條技術路線。
憑借“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江風益團隊榮獲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6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手將證書頒發給江風益。時隔26天,2月3日,總書記來到研究中心視察,觀看產品展示,聽取研究成果匯報。
“從材料生產、芯片制造、器件封裝到燈具應用,總書記看得非常仔細,尤其對材料生產這一關鍵環節很感興趣。”當時的一幕幕場景幾乎刻在江風益腦海里。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指引著他和團隊向新的高點進軍。
“攻關黃光、綠光LED,使無須熒光粉的LED照明成為現實,用‘中國芯’照亮世界。”帶著這樣的夢想,6年來,江風益和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在LED裝備制造、材料生長、芯片制備、硅基黃光、硅基綠光、LED照明新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其中高光效黃光LED技術的突破,解決了“黃光鴻溝”這一困擾業界50多年的世界難題,實現從硅襯底藍光LED技術國際并跑到硅襯底黃光LED技術國際領跑的跨越。
6年前,總書記視察研究中心時,張建立還是助理研究員,他站在MOCVD(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材料生長裝備旁,用了3分鐘時間,向總書記匯報了硅基LED材料生長環節的創新工作。
總書記的講話激勵張建立在自主創新的路上勇攀高峰。這些年,研究中心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突破,并率先在國際上推出無熒光粉純LED照明光源,張建立參與其中,發展了多項創新技術,對黃光、綠光LED及微紅光LED的光效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幾年,團隊搬進新實驗大樓,實驗設備升級,科研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吸引了更多青年科技人才。
讓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夜幕降臨,800余桿智慧路燈亮起,暖黃色的燈光裝點著井岡山風景區內20公里盤山公路。這是由研究中心研制的硅襯底金黃光純LED照明技術打造的光源,也是半導體照明“中國芯”的最新應用之一。
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緒介紹,這款金黃光色調、純LED路燈,節能環保、色調溫馨,尤為適合山區多雨霧雪等復雜氣候環境,具有強透霧性、高反射率、高光效等特性,而且不用稀土熒光粉,節省了國家資源。
躺在實驗室里的“中國芯”是沒有生命力的,大規模產業化才有市場競爭力。近6年來,研究中心研制的黃光LED光效由21.4%提升至27.8%,遠高于國外公開報道的9.63%的最高水平。金黃光LED照明光源批量應用于金黃光路燈、隧道燈、母嬰燈、床頭燈、助眠燈及音響燈等照明產品,部分已出口美、意、韓等國家。
國家的支持政策也讓王光緒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成果轉化上,“成果轉化獲得的收益,90%以上都會返還給團隊,用于我們進一步科技創新。”得益于此,由王光緒牽頭、研究中心幾位青年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硅基氮化鎵綠光LED材料芯片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江西省2020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政策激勵、團隊榮譽,讓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有獲得感,團隊進一步達成共識:“科技創新要服務于經濟發展,科研創新選題方向要圍繞行業難點破題。”
視察南昌大學時,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寄語青年學子:“希望當代大學生珍惜韶華,把學習成長同黨和國家的事業緊緊聯系起來、同社會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
當時,剛碩士畢業不久的劉苾雨現場聆聽了習總書記的講話,備受鼓舞。那時,研究中心正著手國產MOCVD設備的升級改造,劉苾雨和導師一起投入到MOCVD裝備在線監控系統部分的升級改造工作中。劉苾雨學的是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在信息工程領域還是門外漢,為此,他自學軟件編程、電子電路、光學設計和機械制造等相關內容。
“目前,我們開發的在線監控系統已全面應用到研究中心自主生產制造的MOCVD設備上。”讓劉苾雨自豪的是,在高端裝備國產化的進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
學科特區破“五唯”打通人才上升通道
4年前,南昌大學在“新材料技術”和“食品科學技術與健康”兩個學科中開展“學科特區”試點,學科特區打破“五唯”評價標準,不看論文看貢獻,職稱自主評聘、績效自主考核。
“學科特區”制度實施的第一年,張建立就憑借在高光效黃光LED技術創新上的突出貢獻,從助理研究員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同樣在職稱評聘上受益的還有70后科研人員全知覺。
“如果不是‘學科特區’,我和我的同事們至少要推遲幾年,才能積累起評職稱所需的論文條件。”全知覺說,正是源于習總書記的關心,研究中心的青年科研人員才能專心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工作。
近年來,研究中心遵循習總書記“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方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創新人才”的指示,以行業需求來培養研究生,服務地方經濟;不要求發表論文;學科建設既扎根基礎研究,又對接產業需求。“我們希望培養的青年人才能樹立這樣的科研價值觀,科研經費不能只變成紙(論文),還要轉化為生產力,創造產品變成錢。”全知覺說。
“學科特區”實行企業化運行,通過整合資源,創辦企業,研究中心構建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的“企業化科教融合體”,把研究生培養融入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過程。
“在這套人才培養模式下,研究中心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僅要會技術,還得想辦法做產品、管理團隊。”王光緒說,不少年輕的科研人員早早地承擔了省級、國家級的科研課題,還在企業里擔任經理、總監等職務。
畢業后,劉苾雨入職南昌硅基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在這家由南昌高新區、研究中心等聯合創辦的企業里,從一名普通工程師,逐步成長為生產中心副總裁。劉苾雨感慨,是研究中心給了他快速成長的平臺。劉苾雨相信,未來幾年,他們會在純LED無粉照明、MicroLED(微顯示發光二極管)新型顯示等領域有更多創新成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