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圓偏振發光特性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CP-OLED)在3D顯示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價值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中,作為發光核心的圓偏振熱激活延遲熒光(CP-TADF)材料相比于效率較低的手性熒光材料和貴金屬參與的手性磷光材料,其既能夠有效利用單、三線態激子實現高效圓偏振發射,又能降低材料成本,使其在高效的CP-OLED中具有更大的應用潛力。目前手性TADF材料的構建大多采用的是手性微擾的策略,并且采用傳統的給-受體結構。然而這種柔性的連接方式通常會導致材料發射譜帶較寬,難以實現純色發射。
最近,化學化工學院鄭佑軒團隊提出空間位阻輔助雙核策略,同時實現了窄光譜和圓偏振發射等特點。團隊成員通過將兩個單核的多重共振TADF(MR-TADF)單元進行特殊位點的連接,制備了具有軸手性結構的多重共振TADF(CP-MR-TADF)材料。相較于單核結構單元(SOBN),具有空間位阻輔助的雙核結構(R/S-DOBN和R/S-DOBNT)的兩個核心相對獨立,表現出雙通道躍遷的特點,對材料量子產率的提升十分明顯,光色也能保持與單核結構一致。材料在摻雜薄膜中的最大發射峰分別在455和458 nm,半峰寬僅為32 nm,量子產率在0.9以上。同時,由于兩個發光核心共同構建了軸手性中心,使得手性中心完全參與到材料的發光過程,因而薄膜中表現出明顯的CPL信號,光致發光不對稱因子(gPL)在10-3的量級,首次實現了圓偏振純藍光的發射。
以R/S-DOBN和R/S-DOBNT為客體制備的CP-OLED器件最大發射峰為459和464 nm,半峰寬為38和35 nm,CIE坐標為(0.14,0.10)和(0.13,0.12),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別可達23.9%和25.6%,|gEL|值均在10-3量級,實現了高效率、高色純度藍光CP-OLED器件的制備。
有意思的是,材料在薄膜和器件中的CPL信號十分明顯,但在溶液中的信號難以獲得。針對這一現象,團隊成員通過詳細的理論計算和實驗驗證,解釋了這一特殊現象產生的原因,同時也為手性發光材料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首先,由于雙通道躍遷的特點,使得R/S-DOBN和R/S-DOBNT的S1和S2,S3和S4,S5和S6等相鄰的單線態能級表現出簡并的特點。而由于在能級躍遷過程中,所包含的NTO軌道對稱性不同(紅色矩形C2對稱,藍色矩形C2反對稱),導致了S1和S2簡并態手性光學性能的巨大差別。對于S0→S1而言,兩個躍遷通道所包含的NTO軌道都屬于不同的對稱性,導致躍遷磁偶極矩(μm)和躍遷電偶極矩(μe)在平行于分子C2對稱軸的分量各自相互抵消,偶極矩形成夾角的平面幾乎垂直于分子C2對稱軸,并且θe,m也接近90o。相反,對于S0→S2而言,兩個躍遷通道所包含的軌道都屬于相同的對稱性,μm和μe在垂直于分子C2對稱軸的分量各自相互抵消,并且θe,m也接近180o(0o),幾乎平行于分子C2對稱軸。從相關的計算結果和溶液中的測試的CD光譜可以明顯看出,S0→S2的手性光學性能更優秀,而主導發射態的S0→S1表現相對較差。因此,在進行溶液CPL的測試時,信號相對較弱。而在固體薄膜狀態下,原本溶液中較強的Cotton效應表現出紅移而較弱的Cotton效應表現出藍移,說明簡并的S1能級和S2能級進行了交換,由原來的S2態形成了新的S1*態。也正是因為簡并能級的交換,使得手性光學性能更優秀的S1*→S0稱為主導發射態,相應的CPL信號也有大幅提升,趨勢也變得十分明顯。
該工作以“Chiral dual-core organoboron structure realizes dual-channel enhanced ultrapure blue emission and highly efficient circularly polarized electroluminescence”為題發表在Adv. Mater. (DOI: 10.1002/adma.202204253)上,晏志平博士(目前在佛山季華實驗室工作)和博士研究生袁麗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鄭佑軒教授為通訊作者。左景林教授和安眾福教授也對本文進行了指點和幫助。
(來源:南京大學)
(來源: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