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消息,TCL科技高級副總裁、TCL華星首席執行官趙軍在今日舉辦的2023TCL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大會(GPC)上表示,TCL華星加大印刷OLED以及Mini/Micro LED這兩個領域的創新力度,預計明年實現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產;Mini LED背光技術產業化已經完成,未來將持續攻堅Micro LED的芯片結構、激光轉移等技術難點并積極進行商業布局。
MiniLED背光技術產業化已經完成,未來持續攻堅Micro LED商業布局
目前TCL華星主要針對IJP OLED(印刷OLED)以及MLED(Mini LED和Micro LED)兩大顯示技術領域來進行突破,致力于向消費者推出更優異的產品。TCL華星認為這些技術未來在高端電視、車載、穿戴以及元宇宙等應用有較大的機會。
在MLED方面,趙軍認為,Micro LED技術在不斷演進,也是不斷在趨近成熟。在一些細分的領域面臨著可以比較快地來實現商品化的機會,比如說車載、穿戴等,在這些產品包括一些比較特殊商業顯示的領域,是有機會能夠實現商品化的。
“然而MLED真正要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應用還是要走比較長的路。”趙軍表示,為推進MLED技術產業化的落地,TCL華星將武漢的LTPS的工廠作為Mini LED以及Micro LED背板驅動的重要生產基地。同時,TCL華星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在LED芯片、“巨量轉移”設備、檢測技術等方面都展開了廣泛且全方位的合作。
據稱,在技術相對成熟的Mini LED背光產品方面,TCL華星已經基本完成了技術開發,在多個細分領域已經實現了產業化項目,并且實現了對于品牌客戶的出貨,比如Mini LED電競顯示器、醫療顯示產品等。未來TCL華星將持續攻克四大技術難點,逐步推進背光技術和直顯技術在多樣化應用場景上的商業化進程,以支撐數字產業在新型應用場景發展。
在車載顯示領域,TCL華星圍繞更大的尺寸、更高的分辨率、顯示與觸控集成,以及曲面、Mini LED技術等新型車載顯示技術進行開發。TCL華星車載業務依托武漢LTPS產業基地得到快速的發展。武漢LTPS工廠作為TCL華星在Mini/ Micro LED背板驅動的主要生產基地,是Mini/Micro LED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TCL華星加大印刷OLED以及Mini/Micro LED這兩個領域的創新力度,預計明年實現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產;Mini LED背光技術產業化已經完成,未來將持續攻堅Micro LED的芯片結構、激光轉移等技術難點并積極進行商業布局。
中國顯示產業正趕超日韓,2024年量產印刷OLED
印刷OLED具有規格、成本優勢,材料利用率比蒸鍍工藝更高,有較強的產品競爭力。且印刷OLED運營成本較小,投資比蒸鍍工藝更少。趙軍進一步指出,TCL華星深耕印刷OLED許多年,現在已經看到了產業化的曙光。“在這個過程中,TCL華星做了許多思考,印刷OLED的技術基本已經成熟,但是技術成熟與商業化之間還面臨著商業選擇的問題,畢竟以TV為代表大尺寸顯示產品的性能、規格與成本是需要平衡的。”
趙軍強調稱:今年下半年,面板市場呈現‘緩慢復蘇’基調,車載顯示和折疊屏是可以看到的結構性增長機會。未來TCL華星將發揮‘鏈主’領導作用,錨定產品需求和產業化落地,加強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技術攻關,相信TCL華星業績會呈現“持續改善”趨勢。
全球半導體顯示正在從“日韓之爭”走向“中韓兩強”周期。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顯示產業營收繼2021年超越韓國躍升全球第一之后,預計2023年全球營收份額將達42%,實現連續三年的持續登頂。其中。LCD產能中國企業領先優勢尤為明顯,預計2023年全球占比高達73%。在被視為高端顯示的OLED領域,中國企業同樣呈現產能加速追趕之勢,預計2023年全球份額將達47%,已成穩固的“中韓兩強”格局之勢。
其中,TCL華星的“逆勢增長”尤為領業界關注。數據顯示,2012-2022年,TCL華星近十年的營收復合增長率高達23%,顯示面板營收規模從全球TOP8成長為全球前四,截至2022年其LCD面板全球產能排名更是進入全球前二。
TCL華星在印刷顯示領域處于行業引領者的地位,并且已布局多年。趙軍表示,原本TCL華星的印刷OLED技術是計劃應用在大尺寸領域,例如TV產品,相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TCL華星認為印刷OLED在中尺寸領域應用潛力也是比較大的,因為其成本下降的空間仍然很大,因此華星也正在中尺寸領域加速印刷OLED技術的落地。預計2024年TCL華星將實現IJP (噴墨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產,完成對日韓前沿技術的趕超,助力中國贏得數字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主動性。
當然,技術的突破離不開產業鏈的合力。據了解,TCL華星在旭日計劃中累計投入超過35億元,布局材料、設備、顯示器件等關鍵技術領域,與產業鏈供應合作伙伴、高校、研究院所、創新平臺等機構和院校合作,目前TCL華星的供應鏈合作伙伴有1000多家,聯合研發涉及50余類細分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