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央視《法治在線》播報了一則題為《特大制售假冒品牌燈具案偵破始末》的新聞報道。據報道,該案由重慶公安機關偵破,查獲了假冒品牌燈具9萬余套,涉案金額高達1.5億元。
據報道,重慶警方于近期接到當地居民王先生的報案,稱其在某電商平臺的一家網店上低價購買了一批品牌燈具,但使用了沒幾天就發現這些燈具有嚴重的質量問題。因網店承諾過質保兩年,王先生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聯系了網店的售后客服,然而對方卻始終沒有任何回復。
“我感覺到我買這個貨肯定受騙了。雖然這個價錢是比實體店要便宜,但跟實際品牌不相符,那肯定是假冒偽劣產品。”王先生說道。
為確認王先生在網上購買的品牌燈具真偽,重慶警方第一時間聯系了燈具的品牌企業,對這批問題燈具進行檢測鑒定。結果顯示,王先生購買的燈具都是假冒偽劣產品,均為不法分子冒用企業商標來貼牌生產的產品。
對此,被侵權燈具公司法務經理袁先生表示,“(商標、產品被假冒)這個影響是全方位的。首先,最直觀的是對品牌的號召力會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因為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到了假貨,會誤認為產品品質出現下滑,進而會找到我們售后進行維權,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擾。”
可見,假冒的品牌燈具不僅侵犯了商標權利人的權益,還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那么,如此大量的假冒品牌燈具從何而來?整個制假售假的鏈條到底會延伸到何處?
重慶警方稱,這家銷售假冒品牌燈具網店的進貨來源是位于廣東某地的一處工業園區內。經過3個月的秘密偵查及耐心工作,警方確認,這是一個以龍某某為首的涵蓋生產制造、電商銷售為一體的制售假冒燈具的犯罪團伙。
為盡快斬斷這一制假售假的犯罪鏈條,今年10月,警方對這一團伙的13處窩點開展集中收網行動。現場,警方一共抓獲了47名犯罪嫌疑人,查獲了假冒的成品、半成品燈具9萬余套,案件涉案資金達1.5億元。
經警方查明,自2018年以來,團伙主犯龍某某與其同鄉親友,開始在廣東某地多個工業園內租賃廠房,生產各類假冒品牌燈具,然后打著“企業正規授權”的旗號,通過電商平臺將這些假冒品牌燈具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
重慶警方還提到,制作這些假冒品牌燈具的LED光源材料是很低劣的,其原材料型材的厚度偏薄,且其四個角固定的程度不一致。同時,這種燈具在使用過程中,其光源會形成暗區,導致光照不平均,長時間使用這種劣質燈具,會對小孩視力造成一定影響。更嚴重的是,由于這些劣質燈具的生產工藝粗糙,絕緣性能很差,還存在極大的火災隱患。
據了解,這些假冒品牌燈具的成本極低,一般在10—40元,但其在電商平臺售賣價格為60—200元不等。在銷售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在網店上直接以品牌售價的五折價格吸引客源,通過精心準備的話術迷惑消費者、欺騙消費者。由于價格便宜,銷售這些假冒品牌燈具網店的銷量大多十分火爆。
目前,犯罪嫌疑人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及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公安機關表示,下一步將繼續亮劍各類侵權假冒違法犯罪,切實強化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力度,為優化良好的營商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電商等網絡消費新業態的興起,在極大地方便群眾生活及豐富消費者購買體驗的同時,也涌現了一些侵權假冒商品在網上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對此,有專家人士指出,電商平臺不單單是為第三方商家提供一個交易平臺或媒介,還應該依法承擔對商家相關資質的審核責任,以及對商家銷售相關商品或服務行為的監督責任。
綜合報道|央視《法治在線》
圖源|視頻報道截圖